文章首发公号: 分派电影 ,每日推荐告别剧荒!
第45届韩国电影青龙奖落下帷幕,黄政民凭借《首尔之春》中的精彩演绎 三封青龙奖影帝 (前两次分别为《你是我的命运》和《新世界》)。

(第45届韩国电影青龙奖颁奖典礼)
同时,影片《首尔之春》获得了本届青龙奖 “最佳影片”。 今年早些时候,该片已经在第60届百想艺术大赏收获“大赏”“最佳影片”两大奖项,黄政民亦凭借该片获得“最佳男主角”。
同一部戏,同一个角色,可谓拿奖拿到手软。

(黄政民斩获青龙奖影帝)
就在观众感慨这样一部Z治影片屡获殊荣之时,现实中的韩国政局 风云突变。
12月3日,韩国总统发布 “紧急戒严令”。
国际舆论一片哗然。

韩国上一次的“戒严令”,正是朴正熙被暗杀后,逐步掌控权力的全斗焕在1980年5月发布的。
这一段历史,就是影片《首尔之春》的故事背景。
虽然戒严令在约6个小时后宣告解除,但还是引发了类似 “这一晚的韩国究竟发生了什么” 的猜想。甚至有人揣测,莫非“首尔之春2”要上演了?

(韩国颁布戒严令相关新闻图片)
邻国政事,肘腋之间,晦暗不明,难以评判。
只不过, 现实中的“权斗”戏码,可比影视作品里的“精彩”多了。
最近,有一部“权斗”题材的新片上线。
看海报就知道,故事背景是 很特殊 的——
它,发生在罗马教廷。
《秘密会议》
Conclave

2022年,电影 《西线无战事》 让导演 爱德华·贝尔格 声名鹊起,不仅在第76届英国电影学院奖中荣获“最佳导演”,影片还入围了第95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最佳改编剧本”“最佳国际影片”等9个奖项。
最终捧得 “最佳国际影片”“最佳摄影”“最佳艺术指导”“最佳原创配乐” 4座小金人。

(2022年影片《西线无战事》剧照)
相关资料显示,爱德华·贝尔格的 未来拍摄计划, 有乔治·克鲁尼与布拉德·皮特主演的《十四罗汉》,与马特·达蒙合作的“谍影重重”系列新作,还有与亚伦·泰勒-约翰逊合作的“007”系列新作等,着实炙手可热。
这一次的《秘密会议》,他依旧保持了高水准, 在IMDb上超过2万人打出了7.5分,烂番茄新鲜度93%(254评),爆米花指数85%, 口碑上乘。

主演 拉尔夫·费因斯, 生平参与的影视作品多达上百部,塑造了一个又一个经典的角色,其中有《辛德勒的名单》中的纳粹军官,《布达佩斯大饭店》中的古斯塔沃先生等。

(《辛德勒的名单》&《布达佩斯大饭店》)
最被观众熟识的,是他在《哈利·波特》系列中饰演的 “伏地魔”。

(《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剧照)
在《秘密会议》中,他将脱去魔法师的长袍,穿上“圣服”,主持一场世界上古老而秘密的活动。
01
教座出缺
在开始介绍剧情之前,先简单说几个专有名词。
1、 教座出缺 ——又译“宗座出缺”或“宗座从缺”,是天主教会内对教宗因去世或辞职而导致空缺情形或时期的称呼。
2、 教宗 ——即“教皇”,是罗马主教,也是天主教会领袖及梵蒂冈国家元首。

(教座出缺期间,教宗的徽章会去掉“三重冕”,
仅存宗座华盖和两把象征教宗权柄的钥匙)
3、 教宗选举会议 ——由枢机主教团团长主持召开,旨在选出新的教宗。参选人为“红衣主教”(也称“枢机主教”,世界各大教区的主教、负责人),采用参选人内部投票制,当选教宗需获得至少三分之二的选票,无人达成则进行下一轮,直至选出新教宗。
在选举新教宗时,每轮投票结束后,会焚烧选票,并采用特殊的方式或化学制剂使西斯廷教堂屋顶的烟囱冒出 不同颜色的烟雾, 向外界传达选举结果。
如果烟囱冒出白烟,表示新教皇已经被选出;如果冒出黑烟,则表示本轮投票没有取得结果。
在电影《天使与魔鬼》中有这样的呈现。

(《天使与魔鬼》截影)
教宗选举会议有着高度的保密原则,在选举期间,红衣主教们被关在西斯廷教堂内,与外界完全隔绝,因此称为“ 秘密会议”。即 本片英文片名“ Conclave”( 源自拉丁语conclāve ,“可以上锁的房间”)。
此刻在故事中,教宗因病去世,教座出缺了。

(《秘密会议》截影)
劳伦斯 主教(拉尔夫·费因斯 饰)很悲伤。
可是留给他悲伤的时间并不多,因为他是 枢机主教团团长, 接下来选举新教宗的任务就到了他的肩头。

(《秘密会议》截影)
很快,到了选举之前,红衣主教们齐聚。
其实,说是投票选举, 热门候选人的“名单” 其实大家早已心里有数。
其中,就有劳伦斯的好友 贝利尼。
但他似乎对当选教宗并不感兴趣。
「理智的人都不想当教宗」
这位贝利尼主教还真敢说。

(《秘密会议》截影)
他不想当,不代表没人想当。
比如, 特德斯科 主教。
他是教会里的 保守派, 他很想当上教宗,进而捍卫“传统”,巩固教会在世俗世界中应有的至高地位。

(《秘密会议》截影)
特德斯科不仅守旧,貌似还搞种族歧视。
手指着阿德耶米——一名黑人主教,也是热门候选人之一。
他向劳伦斯表达着自己的意思: 不让我当,难道让他当吗?

(《秘密会议》截影)
相比起特德斯科火药桶一样的性格, 特伦布莱 主教就显得老谋深算多了。
选举开始之前,他面对“指控”矢口否认。
还要求与证人当面对质。
现在教宗已经去世,他们又都被隔离起来了,怎么对质?

(《秘密会议》截影)
秘密会议开始之前,又出现了一个意外情况。
有一位并不在名单上的主教—— 贝尼特斯, 也到了现场。他来自 喀布尔 教区,是已故教宗 秘密任命 的。
“秘密”,又是秘密?
劳伦斯感觉神经都快崩断了。
面对风雨欲来的境况,他感到无所适从,紧张到双手不听使唤。
可是他没有选择,他必须担负起自身的责任,同时肩负起教会的未来。

(《秘密会议》截影)
02
渐趋白热
有人左顾右盼,蓄势待发。
有人信心满满,胸有成竹。
有人惴惴不安。
有人泰然自若。


(《秘密会议》截影)
是的,即使这里被誉为最接近上帝的地方,即便主教们被称为最亲近上帝的人。
可他们,终归是“人”。
人,都会对“权力”有所迷恋。
第一轮投票,并没有主教达到规定的选票数量。
第一轮,只是探探虚实,试试深浅。

(《秘密会议》截影)
第一轮票数:阿德耶米21票,特德斯科18票,贝利尼17票,特伦布莱16票,四位热门候选人相差并不大。
劳伦斯获得了6票,这让他 很意外。
更感意外的是贝利尼。
“小圈子”开始闹内讧了。


(《秘密会议》截影)
作为“自由派”同盟,贝利尼对劳伦斯获得选票非常不满,他不再像最开始表现得那么淡然了。
还记得他最开始怎么说的—— “不理智的人才会想当教宗”。
现在呢?他说选举就是没有硝烟的战争,他说: “每个红衣主教都有当教宗的欲望”。
他说,来参加会议的主教们恐怕早就把自己当上教宗以后的名字想好了。
这就类似于我们打趣说古装剧里皇子们把年号想好了一样。
多么的 现实,又是多么的讽刺。

(《秘密会议》截影)
更现实的情况是,为了教会也好,为了他们自己也好,都不能让特德斯科当选,如果那样的话,教会在思想上起码要倒退半个世纪。
贝利尼的主张 是宽容的,是包容的。
是更适合教会在当今时代扮演的角色的。

(《秘密会议》截影)
劳伦斯决定帮贝利尼一把。
事实上,主教们的“内斗”早已开始。
大热人选阿德耶米,被爆出了 “xing丑闻”。
若干年前,时年30岁的他和一位19岁的修女有染,并生下了孩子。
现在,这位修女竟鬼使神差般地从尼日利亚被人带来了这里,就在教宗选举期间。
显然是 有人刻意为之。
了解到事实真相的劳伦斯找到了阿德耶米,可后者还在用“一个错误”来诡辩。

(《秘密会议》截影)
对教宗宝座不死心的他,忍不住问自己还有希望吗?
劳伦斯坦言:没有希望。
阿德耶米,out。

(《秘密会议》截影)
同时,劳伦斯对特伦布莱一直心存疑虑。
着手调查时,他进到已故教宗的寝室里,意外发现了一叠资料。

(《秘密会议》截影)
是关于特伦布莱 买卖圣职的证据。
第二天一早,这些证据的复印件就出现了每一位主教的早餐桌旁。
收受贿赂,买卖圣职,就连那个和阿德耶米有染的修女也是他特意弄来的,为的就是打压对手。
特伦布莱,out。

(《秘密会议》截影)
贝利尼清楚自己的实力不够与特德斯科抗衡。
他转而游说劳伦斯积极参与竞选,一定要击败特德斯科。
事已至此,这场选举已经白热化了,劳伦斯只能硬着头皮上了。
从彷徨到笃定, 他回答了那个贝利尼此前问过他的问题。
劳伦斯,想好了自己的教宗名称。
决意以身入局这场“狼人杀”,和特德斯科做 最后的竞争。

(《秘密会议》截影)
选举仪式再次开始。
面对特德斯科的挑衅,劳伦斯不再退让,坚定地投了自己一票。

(《秘密会议》截影)
可是,意外发生了。
教堂外的广场上 发生了汽车和人体爆炸案, 死伤颇多。
劳伦斯会竞选成功吗?
他又将如何面对这纷乱复杂的状况?

(《秘密会议》截影)
03
权力面纱
作为一项传承了2000多年的选举仪式,“秘密会议”正如它的名字一样,总是充满着宗教的神秘之感。
事实上,以观众的角度去看待本片的话,并没有什么门槛。
正如前面提到的,《秘密会议》就像是一部“权斗”片,虽然人物角色设定不同,但其实和国家乃至政体的“内部斗争”,甚至和“美国大选”,没什么本质上的不同。
意识形态,派系、“小圈子”……
拉帮结伙,打压对手……
最终,都是 为了“权力”,为了自身的“利益”不受损失。

(《秘密会议》截影)
本片在摄影和配乐方面极为突出,剧本设计得很巧妙,可以说是今年制作精良的口碑佳片。
尤其是几处场景氛围的营造,白色与红色的映衬,好似纯洁与血色的对撞,极具视觉冲击力。


(《秘密会议》截影)
拉尔夫·费因斯再次奉献了 精彩的演技, 微表情的变化,眼神里都藏着戏。
至于最后谁当选了新一任教宗,小派就不剧透了。不过,这位新教宗的身上还有着一个 “巨大”的秘密。

(《秘密会议》截影)
本片的主题并未局限于“权斗”。
在爆炸案发生之后,先站出来的必定是特德斯科。
看看他怎么说的——
「宗教战争一触即发」

(《秘密会议》截影)
「神圣罗马教会的故乡遍布着默罕默德的尖塔」
「还要继续软弱下去吗」

(《秘密会议》截影)
特德斯科是一个强硬的保守派,他排斥其他宗教,力主恢复天主教廷的权威。
此时,一直没怎么说话的贝尼特斯开始 还击, 他来自战火纷飞和意识形态激烈互搏的地区。
他对所谓的“战争”有着更深一层的理解。
必须战斗吗?
千百年来,我们在争什么?人类在争什么?

(《秘密会议》截影)
作为神职人员,更应该了解“仇恨”的下场。
心怀仇恨,划分阵营,分裂你我。
那样的话,我们对抗的魔鬼、对抗的撒旦不就是我们自己吗?

(《秘密会议》截影)
或许正如贝尼特斯所说,教会不是“传统”的代名词,它理应与时俱进。
教会就只是权力的争斗和维护上千年的思想权威地位吗?
还是应该要着眼现在和未来,不让更多的人失去信仰。

(《秘密会议》截影)
影片中劳伦斯也有着这样的独白——
「“确定性”是团结的大敌,是宽容的死敌。如果只有“确定性”和“无可置疑”,就不会有神秘感,也就不需要“信仰”」

(《秘密会议》截影)
身为非宗教人士的小派不敢妄评这些台词具有哪些宗教和哲学意味。
但这里的 “确定性”, 不妨理解为权威性的压制,也可以理解为不允许怀疑的态度。
打破它,才会有自由的精神和意志,才能有生命力。
如果不是“教会”,换一个载体,比如——
一个国家;
一个政 党;
一个统治阶层。
其实都再合适不过。
权力的面纱之下,应该有什么?
更多的人民福祉,更多的社会公义,更多平等的资源和机会;
更加包容的文化,更加开放的对话,更多的幸福和归属感。
难道,不是吗?

图源于网络/ 图片
Bishop /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