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马易森一脚油门踩到( dào)底,车头瞄准那个纵火凶( xiōng)手的时候,他看上去和后( hòu)者没什么两样——眼里只有( yǒu)仇恨,呼吸里只有杀意。
一( yī)个本是救死扶伤的医生( shēng),怎么就成了另一个要用( yòng)手去“清算”的人?
答案很残( cán)忍:社会上每一个孤立的( de)人,都像一枚没有被拆除( chú)的炸弹。
当他的妻子和孩( hái)子葬身火海后,他没有收( shōu)到一句真正的安慰,只收( shōu)到了一个法律判词:凶手( shǒu)无罪,因为精神病。
你很容( róng)易跟着他愤怒:如果法律( lǜ)不能替他讨回公道,那为( wèi)什么不自己来? 可你也必( bì)须看到,这愤怒的背后,隐( yǐn)匿着整个社会的冷漠与( yǔ)逃避。
《我们与恶的距离2》里( lǐ),马易森的轨迹几乎就是( shì)对社会良知的审判。
身为( wèi)精神科医生,他最懂这些( xiē)病人;可当灾难砸在自己( jǐ)头上时,他却比任何人都( dōu)想把对方“处死”。 是他错了( le)吗? 不。他只是在变成这个( gè)世界最常见的模样:先是( shì)善良,然后失望,最后彻底( dǐ)愤怒。
而那些原本该“接住( zhù)”他的同事、朋友、制度,一个( gè)个要么沉默,要么用冷冰( bīng)冰的规矩挡在他面前。
所( suǒ)以他走向那扇门时,我们( men)都屏住了呼吸。 那一刻你( nǐ)意识到:人与恶之间的距( jù)离,其实只隔着一点点被( bèi)看见的勇气。
故事里还有( yǒu)另一个孩子,罗誉。 他背着( zhe)“杀人犯的儿子”这个标签( qiān),白天在街头找工,晚上在( zài)角落里数零钱。 他知道读( dú)书有用,可他更知道今天( tiān)必须先填饱肚子、给妹妹( mèi)买奶粉。 他不是恶,他只是( shì)活在恶里。
从马易森到罗( luó)誉,编剧用最克制的笔触( chù)告诉我们: 恶,不是某个人( rén)的选择,而是所有人放弃( qì)彼此的选择。
你以为你只( zhǐ)是多看了一眼新闻里的( de)案子,多骂了一句“该死”,可( kě)那背后,是一个又一个家( jiā)庭彻底崩塌,是一个个孩( hái)子在黑暗里无声长大。
《我( wǒ)们与恶的距离2》最锋利的( de)地方,不在于让你看见恶( è),而在于让你看见自己。 当( dāng)一个人被推到崩溃边缘( yuán)时,社会越是袖手旁观,恶( è)就越容易降临。
就像剧里( lǐ)那句台词说的: “没有人该( gāi)是一座孤岛。”
这不是一句( jù)安慰,而是一句警告。
如果( guǒ)你不去接住那些摇摇欲( yù)坠的人,总有一天,他们会( huì)砸在你身上。
所以,善意不( bù)是可有可无的奢侈,它是( shì)我们与恶之间最后的防( fáng)线。
如果我们不主动拆掉( diào)那枚炸弹,炸响时,谁也别( bié)想置身事外。